本报记者 苏竞翔
“这个大棚是种西红柿的,那边是种花菜的,对面的是红豆……”
杨俊玲家住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板桥镇青山口周家村。丈夫常年在外务工,39岁的她一个人挑起家中务农的重担来。除了自家的5亩土地,杨俊玲还从别人手中流转来30亩地,全部用于大棚蔬菜的种植。
杨俊玲告诉记者,就在去年年底,由于前期投入较大,蔬菜大棚尚未建全,加上长期需要雇佣村民帮工,她在经营上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难题。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她了解到宜信普惠的业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提出了借款申请,没想到很快就拿到了钱。
“都说他们好,但一开始还是不太敢相信,所以先借1万块看看。现在相信了,我马上还要找他们借呢。”记者问杨俊玲借了多少钱,她笑着说。
今年夏天,杨俊玲经营的大棚西红柿又迎来了丰收季,还被几家西红柿批发商指定为固定供货商,生意越来越好。在她的带动下,同村许多村民如今也开始从事起了大棚种植。
普惠金融新军
长期以来,在我国现有的融资体系中,农民缺乏抵押物以及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决定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依然有大量的融资需求,仅凭传统金融机构是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的。然而,这样的格局如今正在一点一点被打破。
2010年,宜信普惠根据农村市场的现状和需求,运用创新模式创立农商贷业务,致力于服务“三农”、普惠信用,以方便、快捷、专业的服务为城乡广大农户提供获取生产、生活所需资金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并通过提供创业咨询、生产培训、组织致富经验交流等一系列增值服务,助力广大城乡客户的发展成长。
宜信普惠农商贷于2012年8月在云南开展业务,分别设立了昆明、曲靖两个分中心。其中,昆明下辖的石林分公司于2014年8月成立,目前业务已覆盖鹿阜镇、圭山镇、长湖镇、板桥镇、路美邑等主要乡镇农村地区。
方学家住石林县长湖镇海宜村老寨子村,村子里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烤烟、玉米为主。2008年,方学发现来石林旅游的游客很喜爱彝族的刺绣品,脑子里便产生了用机器批量生产刺绣工艺品的想法。于是,他东拼西凑借了10万块钱,买了一台机器,夫妻两在村里租了一间小房子,做起了刺绣品加工。
“我这个生意,耽搁一天的损失都是很大的,多亏了宜信普惠。”今年1月,方学急需10万块钱扩建厂房来提高生产能力,然而在银行办理贷款所需要的时间却太长。无意间,他看到了宜信普惠的宣传页,于是便打了电话进行咨询。
成功申请到借款后,方学一直对宜信普惠的服务赞不绝口,对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非常感激,不仅每月都提前还款,还一直向周边有资金需求的农户极力推荐宜信普惠的服务。
小额、灵活、不“吃拿卡要”
宜信普惠石林分公司负责人金玉善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宜信普惠秉持小额、灵活的原则,借款额度最高10万元,最低仅为5000元,借款期限也分为6个月、9个月、1年、18个月和两年的多种选择。“凡县内信用良好、经营规范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均可申请借款。担保人不限职业,只要收入稳定就可成为担保人。”他说。
记者了解到,宜信普惠农商贷的具体业务流程为:借款人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借款申请,由公司组织人员入户收集前期资料,根据实际判断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通过现金流分析、用款项目及行业调研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包括家庭、职业、资产、收入、资金用途、经营能力在内的全面审查,一般不超过2个工作日,借款人就能拿到借款。在借款期间,宜信还会对借款人定期进行回访,了解客户资金使用情况、家庭资产与收入变化情况,引导客户合理支配家庭资金,评估客户经营项目,并引导其按时还款、维护其良好信用。
家住鹿阜镇上蒲草村的黄文亮自1982年结婚起就一直以种植烤烟和玉米为生。夫妻俩勤劳朴实,这些年攒下了点积蓄,准备将现住的老房子装修一下,但是盘算之后发现还差一些钱。“当时首先想到了银行,然而跑了好几次还是没有批下贷款来。”黄文亮说,无奈之余,他准备过两年再装修房子。
然而就在今年1月,事情却出现了转机。宜信普惠的客户经理来上蒲草村开展业务,找到黄文亮了解村里借款人的家庭及信用状况。黄文亮也因此有机会了解了宜信普惠的业务,后来还亲自去公司实地探访,并最终成功申请到了借款。现在,老黄的房子已经装修好,他还经常给村里人夸奖宜信普惠有效率、作风好,“连水都不喝一口,真正给老百姓带去了实惠”。
开业至今,宜信普惠石林分公司已帮助近300户客户解决了近千万的资金需求。其中汉族客户占比41.3%,彝族客户占比57.7%。农户种养殖及家庭消费的借款需求占到了70%,经营类借款将近20%。
石林县还只是宜信探索普惠金融实施路径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在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里,宜信普惠农商贷在全国已经开展业务的地区就已经发放小额信贷超过8亿元。“伏下身子,把手弄脏。这是宜信人对待普惠金融的态度。”宜信普惠农贷综合管理部总经理许超告诉记者。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