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共享市场的蓬勃发展让传统车企看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整车的迭代升级,纷纷涉足汽车共享。国内共享出行行业被整车厂商持续看好,有不少传统车企业已经推出自有的汽车共享业务服务平台。
如奥迪在美国推出了自己的汽车共享计划Audi On Demand,宝马在欧洲的Drive Now以及北美的Reach Now汽车共享服务项目,通用汽车的MAVEN,戴姆勒的Car2go,宝马DriveNow,大众Quicar,丰田Rakumo。
本月,试图在汽车共享领域有所突破的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又进行了一次创新,在慕尼黑上线了新的汽车共享服务Croove。Croove服务向任意品牌(无论品牌是否奔驰)的车辆用户开放,搭建了一个私家车的共享平台,提供共享租车服务。
在与汽车共享经济相融合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不少传统车企业与汽车共享平台进行合作的案例。
2016年1月,通用汽车宣布5亿美元投资Lyft,并与之建立长期战略联盟,双方将在美国联合建立自动驾驶汽车综合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8月,老牌汽车厂商戴姆勒领投德国共享出行企业Blacklane,而Blacklane的发展重点将放在中东和亚太地区。11月,丰田汽车宣布通过旗下投资基金Mirai Creation Investment Limited Partnership对位于美国旧金山的Getaround投资1000万美元,以提高其在全球对新技术领域的参与度。
通用汽车战略与全球规划副总裁迈克尔·艾博森曾表示,互联网公司更了解互联网客户的需求,而未来的汽车消费者很多就是互联网客户。与汽车共享公司合作,公司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戴姆勒智行交通服务集团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国铮表示,在未来,占据汽车产业价值链顶端的将不再是硬件制造,而是那些可以为用户节省时间金钱、带来愉悦的技术,如无人驾驶、汽车共享,这将直接触动过去传统车企在汽车行业的主导地位。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全球车市的增长速度就在逐渐放缓。尽管各大车企都纷纷推出新动力、新系列的车型,但是仍然难掩汽车市场饱和的问题。在未来,车企最担心的,莫过于销量出现“断崖式”下滑,导致其资金断裂。
而中国的汽车共享市场则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全球独立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发布的《2018年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指出,中国已经形成625亿美元的共享经济市场,汽车共享出行规模两年后将达1.8万亿。
据中国公安部交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中国私家车保有量为1.4亿辆,但机动车驾照持有人数高达3.5亿人,意味着有超过2亿的驾照持有人有自驾需求却没有车开。这个数据未来还将大幅增加,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十年后中国驾照持有人会达到10亿人,而中国眼下的道路和相关基础设施对汽车保有的最大容量仅为3亿辆,有本无车一族将达到7亿。同时,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多个城市纷纷出台汽车限行限购政策,中国的汽车供需矛盾异常突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汽车闲置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特征。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交通拥堵、汽车拥有成本高、车辆保养花费大等问题让人“有没有车”都头痛。由于人口快速成长、全球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致使全球面临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提升而引发气候异常,车辆增加造成都市拥堵、停车面积紧张,汽车产业因此面临挑战。
在拥有一辆车变得越来越难的当下,有大量的闲置汽车资源正在被忽略和浪费,亟待整合利用。在汽车的共享经济中,最彻底资源共享是以凹凸租车为代表的共享租车模式,即是将闲置车辆作为资源进行高效再分配和利用,降低出行用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车主通过共享闲置车辆获取每月3000元以上的额外经济收益,解放了车主的私人时间,租客则可以低于传统租车30%-50%的价格租到车况更好的多种车型。
共享租车不仅可以使消费者不必自行购买车辆即可享受汽车的便利,还可以让车所有者有机会从利用率较低的汽车投资中获得收益。据公开资料显示,凹凸租车于2014年5月上线,目前注册用户已突破300万,注册车辆超过10万辆,车型逾1万款,价格从10万元至500万元全覆盖,包括经济紧凑型车、商务车、个性车、豪华车等,比如法拉利F430、保时捷Panamera、保时捷911、特斯拉MODEL S、宝马Z4、奥迪TT、奔驰CLK、雪佛兰科迈罗、mini cooper、甲壳虫等,宝马5系的日租金仅为250元,在车型和价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此外,汽车的共享经济还具有节能减排的巨大社会意义。美国共享经济协会数据显示,每共享一辆车,可以减少13辆车的购买行为,减少75克二氧化碳的排放。
罗兰贝格在《2018年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分析预测报告》中分析认为,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有望达到2300亿美元,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军力量,占比将由33%提升至44%。汽车共享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传统车企的入局进一步推动了汽车共享的普及度和认可度,从而激发了供需两端的经济活力,而共享租车也将成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方式。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