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绿色金融成为热议的话题,G20峰会期间专门举办的绿色金融国际研讨会,就银行业、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风险分析和指标体系等五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向杭州峰会提交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
在此前的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环保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七部门已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发展绿色保险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支持发展各类碳金融产品,推动建立排污权、节能量(用能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发展基于碳排放权、排污权、节能量(用能权)等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积极稳妥地推动绿色证券市场双向开放,提升对外投资绿色水平。
宏观方面,中国已经把绿色发展写入“十三五”规划,将其作为国家战略,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全面推动传统产业向低耗环保方向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大力促进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测算,中国绿色产业的年投资需求在 2 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而财政资源只能满足 10%-15%的绿色投资需求,需求缺口中的绝大部分将不得不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满足。市场手段,即通过发行债券或者其他金融产品募集资金,用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知名财经评论员廖英强指出,2016年初到9月初,我国境内已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额已经超过1000亿元,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35%,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市场,由此可见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空间广阔。近期债市火热,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和资本的进入,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为绿色债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有发行绿色债券的需求。
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碳排放交易是目前唯一得到国际公认的碳交易机制,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地的减排计划。廖英强表示,碳排放权交易类似股票市场的大宗交易,随着中国国内的统一碳交易市场逐步建成和相关法规的进一步完善,CDM市场的开放的流动性增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也将迎来又一个高速发展期。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