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以“共建金融新生态”为主题的2016金融中国峰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盛大举办。峰会汇聚了善林金融等互联网金融行业重磅从业机构以及监管部门领导、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相关领导、研究机构代表、知名专家学者等业界权威人士。善林金融代表受邀参会,发表了有关互联网金融如何创新的深度见解,并探讨了在监管元年金融和科技如何更好融合的热门话题。
大咖建言:共建金融新生态
在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的转型中,在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中,在中国金融业向支持实体经济、创新驱动的转换中,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成为中国金融业的新增长点和新亮点。
8月24日,银监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落地,这更标志着作为互联网金融排头兵的网贷行业合法身份的确认,政府对网贷行业的监管也正式展开,平台逐渐回归信息中介的本质,优胜劣汰加速,行业发展将日趋良性。
在此背景下,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举办“2016金融中国论坛”,探讨当下金融生态的创新趋势及互联网环境下金融服务的规范与责任;聚合各界真知灼见,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操,强势整合资源,呈现一场理性与财智的盛宴。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旭川、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爱君、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等嘉宾参与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对于金融科技如何推动传统模式创新,金融科技如何服务生活,伍旭川在演讲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全球FinTech(金融科技)领域投资热潮的不断升温,FinTech已经从边缘转向主流。金融科技依靠数据和科技变革传统金融业。我们评价金融创新的重要指标,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和改善民生。”
李爱君对不久前发布的《暂行办法》进行了解读。她谈到,《办法》以负面清单形式划定了业务边界,明确提出不得吸收公众存款、不得归集资金设立资金池、不得自身为出借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等。
演讲中,马光远则强调了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他认为,金融创新应该有一定的边界,互联网金融应该回归金融的本质,“要遵守金融的规律,遵守金融监管的一般原则和一般做法,我们在金融创新过程也出现了很多风险,我们需要反思。”
善林金融:开启合规创新之路
在中国金融业走向创新驱动的转换中,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发展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对于推动新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推广,互联网金融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仅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客户数量就已经追平传统银行,突破了金融变革的临界点。
善林金融代表在峰会上表示:“随着互联网+席卷一切,‘金融’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咨询、购物、信贷、理财,这些从前需要费心费力和金融机构打交道的事,现在可以轻松搞定。可以说,金融的互联网化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金融生态的变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金融科技创新,善林金融代表强调“这更预示着新金融的未来发展空间和方向”。近期,善林金融推出了金融信息服务终端机这一金融科技类产品,谈及初衷,善林金融代表表示:“就像伍旭川主任所说,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根本目的也是服务实体经济和改善民生。对善林金融而言,推出终端机这一在普惠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之举,不仅局限于技术创新和渠道创新,也是服务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变革。善林金融希望与全行业一起共同推动信用基础设施和金融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自2013年崭露头角以来,互联网金融一路快速发展:P2P、第三方支付、众筹、互联网理财等新金融模式纷纷出现、竞相发展。上个月P2P监管暂行办法实施,对此善林金融积极响应。善林金融代表强调:“紧跟监管政策,依托先进技术,善林在合规的道路上会越来越完善。我们愿意联合行业资源一起优化推进金融科技的改革,结合大数据做好云端风控;也会继续和监管部门以及同业进行深入沟通,为行业健康发展尽善林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