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购物狂欢节刚过,“剁手”和“吃土”就频频挂在年轻消费者的嘴边,一边往购物车里装心仪的降价商品,一边又要承担过度消费带来的后患,消费者往往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以往,“双11”一直都是各大电商平台大促的噱头,而今,互联网金融也来凑热闹,纷纷抢滩“双11”的热点,从理财、奖励、服务等多方面发力,推出各类营销奇招,借势加息、秒杀奖励、高额奖品等层出不穷。这对于捉襟见肘的年轻人来说,既能够将资金进行有效的配置,又通过合理循环的方式来满足消费,边“剁手”边“补血”的消费模式已经成为新常态。
据善林金融了解,2016年“双11”当日,P2P网贷再次刷新了单日成交量新高的纪录,成交量达到了116.07亿元,同比2015年“双11”当日102.63亿元的成交量增长了13.10%。
P2P网贷刷新“双11”成交量纪录
从前两年的数据上来看,2014年“双11”当天全国P2P网贷的日成交额高达22.8亿元,环比增长50%,同比增长500%。2015年“双11”当日,全国P2P网贷的日成交量达102.63亿元,同比2014年“双十一”的成交量23.46亿元上涨了337%。
2016年,P2P网贷再次刷新“双11”成交量纪录,超过116亿元的成交量相比去年逾102亿元的总成交量,增加了14亿余元的成交规模。按照其统计的2100多家正常运营的平台计算,平均成交额为55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以2016年10月1885.61亿元的成交量为例进行分析,2016年10月日均成交量约为60.8亿元,这意味着2016年“双11”当日P2P网贷行业成交量相比2016年10月日均成交量增长了约90.9%。
具体来看,广东、浙江等地区的平台受欢迎程度显著高于平日,其中浙江“双11”当天成交量占全国同期的比例超过6个百分点,而广东约高了1.5个百分点。
从投资人和借款人来看,2016年“双11”当日活跃投资人数和活跃借款人数呈现出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人数分别达51万人和28万人,相比2015年“双11”分别增长了31%和367%。
不过,今年的“双11”当日P2P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与去年相比下降了199个基点,收益率达9.70%,相比2015年“双11”的11.69%呈下降趋势。善林金融认为,随着监管的收紧,超过10%的高收益率在行业并不普遍,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更看重平台的安全性,低风险稳健收益是他们的目标,之前的盲目追高也逐渐趋于理性。
投资切勿追高仍需理性
“双11”的概念从普通的日子转化到光棍节再到购物节,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行业的佼佼者自然也跃跃欲试,率先学习起电商的营销模式,各类花样百出的P2P理财促销方案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的眼球,加息、送礼、抽奖以及送苹果产品等活动让消费者既能够“剁手”买买买,又能够赚利息进行“补血”,合理的资金循环让消费与理财并行,成为消费的新常态。
一位P2P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监管细则的落实,当行业回归理性时,资金端 利率的高低,将不再是平台之间的核心差异点,资产端质量将成为区分平台的最重要指标。信息披露完整、安全合规、资产端质量的高低等,是广大投资人应关注和选择的焦点。而在整个行业技术实力、安全等级、业务模式、资金存管模式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平台的营销活动自然就成了优化运营的关键所在。
善林金融的负责人也对此表示认可,他表示,“在利率下行的网贷大环境下,平台推出的促销活动,特别是加息,无疑能刺激投资者的投资欲望,从而带动平台的业绩增长”。
确实,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尤其“双11”大促,各大P2P平台割肉营销,让消费者在网购的过程中能够更有效率的解决资金的烦恼,边“剁手”边“补血”,避免了跟风透支的盲目消费。
不过,善林金融认为,互联网金融虽然提高了利率,但也要警惕暗藏的风险。即便是品牌实力较强的互联网平台,也很难说绝对安全,投资收益固然重要,但是对于资产管理来说,安全性才应放在第一位,毕竟P2P平台的理财还未推出“退货”机制。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要仔细甄别项目的真实性,评估好平台的风险,注意具体标明的细则以及双方的权责关系,根据个人能力和偏好调整投资预期,理性判断。
除此外,有分析人士表示,投资时要注意个人身份信息的合理保护,防止金融欺诈事件的发生。同时还要合规利用资金,避免过度投资影响正常的生活。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