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发布报告,预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会回暖并维持“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中国高质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将有可能出现回升,并最终使其保持“中高速”增长。
3月22日,毕马威发布《展望中国2018 —— 开启新时代、引领全球化》报告,报告预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会回暖并维持“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中国高质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将有可能出现回升,并最终使其保持“中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新周期和新型全球化模式端倪初现,中外企业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全球贸易投资持续下滑之后,看到了新希望。中国政府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将会为中国带来“高质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回暖和稳步增长。而第三国市场合作有望成为中国倡导的“新型全球化”模式下一种重要的对外投资方式。
毕马威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会回暖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中国进入经济新周期以及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将带动中国企业对海外高附加值行业的投资需求,通过对外投资来获取技术、专业知识和高质量的品牌和产品,并将这些优质资源应用于国内市场,以便更好地支持中国的经济转型以及满足中国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作为中国提出并倡导的“新型全球化”模式的核心,“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未来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投资目的地。
此外,中国政府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监管,将有助于中国企业把海外投资的重点放在高质量的增值投资上,更加理性地进行海外投资,从而实现其战略目标。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动力机制的转变,近年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也相应呈现出结构性演进的特征。尽管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有所减缓,但随着中国进入经济新周期,外商投资的市场和政策条件将得到不断改善。高质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将有可能出现回升,并最终使其保持“中高速”增长。
其原因在于,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要想保持中高速增长,就需要大量的投资来支撑,而FDI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更多的FDI来支持;中国政府将推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为外商投资带来更多的便利;以及政府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调控宏观经济风险。
中国正致力于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私有部门开展合作,以提供更多可盈利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
随着合作的深化,未来,全球私有资本将有更多机会与中国的主权资金和基金以及私有资本合作,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私有资本的深度参与,也有望在项目咨询、投融资、资产运营管理以及先进设备与原材料提供等领域,为除中国和东道国以外的第三国的企业创造更多市场机会。
报告显示,中外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开发以及各种行业内的产能合作,不仅可以激发这些市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潜能,还将有助于中外企业获得新的市场机会,实现协同效应以及降低市场风险。因此,第三国市场合作将成为中国倡导的“新型全球化”模式下一种重要的对外投资方式。
(国际金融报记者 袁源)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