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网络热点事件往往经历多次“反转”。近日,备受关注的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再次掀起波澜,涉事男生母亲首度公开回应。
去年10月11日,武汉大学一名女生在网络上发文,声称自己在7月11日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内遭到一名本校男生的性骚扰,具体行为包括不当的自慰行为(“打飞机”)。她表示,在事后向学校维权时,却迟迟得不到处理。
该文章一经发布,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占据了多个热搜榜单。大量网友纷纷为女生鸣不平,谴责当事男生的行为以及学校对此事的处理态度。舆论压力下,10月13日,武汉大学发布官方通报,对涉事男生予以“记过处分”。至此,该事件暂时告一段落。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当事男生始终未公开发声回应。这也引发了部分网友对于事件真相的进一步追问和对于网络舆论的思考。
男生母亲现身知乎、微博,回应核心争议
事情发生数月后,有媒体针对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发布了详尽的深度调查报道,揭示了一系列此前未知的细节。与此同时,事件的核心人物——当事男生的母亲,也在知乎和微博上首次公开发声,对事件进行了回应:“不是什么‘打飞机’,更不存在‘性骚扰’!我的孩子从小患有特应性皮炎,当时赶上天热腿上湿疹复发,就是隔着衣服在抓痒,这些年医院的就诊病历都有。”
同时,她对事件的核心争议点进行了明确回应。首先,她坚决否认了儿子存在性骚扰的行为,表示这是对他名誉的严重侵害。其次,她指出女生在微信文章中发布的大量信息是不实的,包括被涂改的道歉信、捏造的证人证言以及虚构的经济补偿等。这些不实信息的传播,给男生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更令人震惊的是,男生因遭受网络暴力的无情打击,已陷入重度抑郁,几度试图轻生。他的遭遇迅速引发了全网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多个相关话题占据了热搜榜,使得“武大图书馆事件”疑似发生了重大反转。
舆论平息后,网暴伤害依旧持续:当事男生身陷困境
对当事男生来说,“记过处分”不是此次事件的最终结束。尽管舆论的喧嚣已逐渐退去,但网络暴力的伤害却远未停止。
当事男生母亲透露,自事情发生以来,虽然尚未有官方渠道认定他为“性骚扰”,但其儿子却已承受了巨大的社会压力:被踢出足球队微信群、创业项目停滞不前、作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助教,他发布的信息竟引来同学们的嘲讽表情包等等。更严重的是,男生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如失眠、沟通障碍、哭泣及自杀倾向,目前已被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每日需靠药物控制。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诊断报告证实,当事男生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严重,自杀和自残倾向高达80%。
网络暴力肆虐:不实爆料与恶意PS照片满天飞
此外,舆论裹挟下的“网暴”也随之而来。当事男生的个人信息如姓名、照片以及过往学校经历被无情扒出,并在多个网络平台上散播。这些帖子充斥着不实爆料,诸如“他是惯犯,高中时期曾因不当行为拿钱息事宁人”或“他是武汉市新洲区副区长的儿子”等恶意揣测。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人竟将男生的照片恶意PS成遗照,并公然发布在社交媒体上。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男生的隐私权和名誉权,更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由于不实信息的广泛传播,甚至迫使武汉市新洲区副区长站出来报警并公开辟谣,以澄清与该男生的关系。
呼吁整治网络暴力,还原事实真相
从“川大张薇案”到“清华学姐举报学弟案”,再到近期的“武汉年轻母亲因网暴谣言轻生案”和“粉发孙女因网暴自杀案”,我们不难发现,在事实尚未明朗之际,舆论的狂潮往往已经对当事人造成了深重的伤害。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在真相大白之前,是否应该让舆论先行审判?
当无辜者被网络暴力所困,求助无门时,这种恐惧感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真正需要的网络文明应该是怎样的?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彬彬指出:“如果男方所描述的湿疹情况属实,且考虑到大规模舆论的影响,整个事件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网络暴力。”
虽然我国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已有对网络暴力的相关规定,但张彬彬强调,目前仍缺乏专门针对网络暴力的立法。网络侮辱、诽谤等行为可能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情节严重者还可能涉嫌犯罪。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今年网信办已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旨在整治包括煽动网上极端情绪在内的7类问题。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为网络暴力案件的法律适用提供了指导。
然而,即便有这些措施,舆论的双刃剑效应仍不容忽视。在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事实的复杂性远超表面。当公众越过监管层,直接通过舆论给他人定罪,一旦事实有误,偏见可能会进一步加深,给未来的维权带来更大的困难。
因此,我们呼吁在整治网络暴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公众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和尊重。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不急于下结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智慧。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