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对杭州人来说是避不开的存在,她如空气般存在于生活中,即使不日日相见,也惦念于心。2011年,西湖被评为世界遗产,从“国内名牌”变身“国际名牌”,我们熟稔的西湖,用什么打动国际专家,15分钟就通过评审?西湖申遗的原始文本是什么样的?申遗后,西湖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本周六浙江人文大讲堂,将特邀原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王水法,开讲《西湖文化遗产之核心价值》。王水法担任过西湖申遗办负责人,也负责过大运河杭州段申遗,他将用亲身经历,揭秘“杭州人的宝贝”西湖申遗台前幕后的故事。
“康熙的字、乾隆的诗,西泠印社的风骨,西湖边的哪一段古迹,各朝各代在西湖留下的文化痕迹,国际专家评审时景点做了什么点评,听众想知道,我都会一一讲到。”王水法透露。他笑称,绝不戏说,因为西湖申遗文本记录的是最权威的史料,都经过考证。
讲座将分三部分开讲:西湖文化景观何以15分钟就打动见多识广的国际专家;在申遗时,发生了哪些好事坏事;西湖文化给杭州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
昨天,王水法就给记者讲了西湖申遗时候的一件“好事”。
“那是9月,国际专家到西湖考察。秋高气爽,山清水秀应该是最宜人了,但西湖不一样。”在人们口碑里,一直有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雾湖的说法,王水法曾暗暗希望,专家考察那天,天气不要太好。结果天如人愿,当天西湖果然云雾缭绕,“专家该看见的,不该看见的,都如了我们的愿,哈哈。”
哪些是申遗办希望专家看见的,哪些是申遗办希望专家不要看见的,也就是说西湖还存在的瑕疵,讲座当天,王水法会当场讲给听众听。
●浙江人文大讲堂第330讲
题目:西湖文化遗产之核心价值
主讲人:原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水法研究员
时间:8月16日(星期六)9:00~11:30
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本报记者 王玲瑛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