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眼光6月16日综合】今年,地方政府发债额度达到4000亿元,并有十个省市开始试点“自发自还”。不过,也在今年,地方政府背负实有债务中,将有2.4万亿到期。相较于地方政府债券的偿还压力,地方政府通过信贷等模式融资形成的债务面临更大偿债压力。
据报道,从2009年开始,为了应对当时的金融危机,中央开始允许地方政府有限度举债,模式采取财政部“代发代还”,2011年,上海、深圳、广东、浙江四地被批准尝试自发政府债券,
但仍由财政部代还,2012年,江苏和山东两个省份也加入此项试点。“代发代还”和“自发代还”模式始终因潜在“上级兜底,中央信用背书”缺乏市场基因而遭诟病。同时因其限制大、发行规模小,一直难解地方“缺钱之渴”,地方通过影子银行等不透明的融资模式积累下巨额债务,地方债发行规模已经从2009年的2000亿元扩充至今年的4000亿元。
偿债压力不言而喻。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近期表示,今年是地方政府偿债压力最重的一年。
呼吁加快推进地方政府发债改革的人士认为,通过“自发自还”这种透明的举债方式不仅可以更好控制和规范地方举债途径和手段,同时还能“借新还旧”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
对于更大规模的平台借债,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发文表示,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将债务展期以避免违约。文件称:“因平台公司项目建设资金出现缺口,无法完工实现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可考虑允许这些平台公司发行适度规模的新债,募集资金用于‘借新还旧’和未完工的项目建设,确保不出现‘半拉子’工程。”
发改委表示,平台公司发行债券也将帮助地方政府降低融资成本,因为跟过去所依赖的一些短期高息贷款相比,这些债券的发行成本更低,还款期限也更长。
截至目前,尽管债务压力巨大,但通过展期、上级政府兜底等方式,国内尚未出现一起地方政府违约事件。(综合数据来自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